被活剐3543刀而死的“卖国贼”
2021-05-09 07:27:06
  • 0
  • 4
  • 13
  • 0

被活剐3543刀而死的“卖国贼”

文/季良

  1629年十月二十七日,北方(后金)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,与蒙古军队结盟,统率10多万精兵,取道蒙古挥戈南下,绕过明朝军事重镇宁远防区的山海关和锦州防线,突袭长城的喜峰口,所向披靡,直逼明朝的帝都北京城。第二天,蓟辽督师袁崇焕得到京都告急的军报,披挂上阵,率领九千多士兵星夜兼驰,想抢在后金的联军之前赶到北京城下御敌。

  十一月二十日,明军与金军在广渠门外开战(今天北京东城区飞天大厦那地儿),身为三军统帅的袁崇焕不顾个人安危,亲临前线,身先士卒,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斗志,士兵们无不英勇杀敌。首战告捷,数以千计的金兵被明军歼灭,明军只伤亡数百人。皇太极战败,为避其明军的锋芒,权宜之计便是退避三舍。这就是明朝史上有名的“广渠门大捷”。

  尽管明军打了场胜仗,但皇太极统率的金军尚未逃远,袁崇焕担心皇太极贼心不死,统领金军卷土重来,于是就命令军队驻扎在广渠门外严加防守,保护北京城内的崇祯皇帝和老百姓。时已入冬,冰天雪地,袁崇焕率领军队急行军时,未带来辎重粮草,九千多人的军队粮饷告急。

  正当袁崇焕为军队的粮饷发愁时,崇祯皇帝派人送来诏书:宣袁崇焕进城去,商量粮饷之事。无疑,这是崇祯皇帝雪中送炭。袁崇焕高兴不已,便山呼:吾皇万岁!万万岁!战争期间,北京城早已戒严,四门紧闭,凡进出北京城的公差,只能坐在从城垛上系着绳子的大筐里,由城垛上的士兵拉上城楼去,天王老子也不例外,袁大将军当然也要屈尊。

  袁崇焕跟随公差来到乾清宫,但见崇祯皇帝正襟危坐,满脸的肃杀之气,顿觉得气氛有点不对头,却又想不明白万岁爷为何龙颜大怒。正当袁崇焕惊愕之时,只听崇祯皇帝喝道:把通敌卖国的袁崇焕打入死牢!

  顷刻间,“卖国贼”袁崇焕被锦衣卫逮捕下狱。

  随后,崇祯皇帝对众大臣解释:凭朕收到的密报,袁贼和皇太极早已勾肩搭背,暗地里达成密约,皇太极这次绕道蒙古直逼北京城,形成大军压境之势,袁贼假意率勤王之师从宁远防区赶来解围,实为想借境外之敌逼朕禅让,颠覆大明的政权,其心险恶。今日不除,心为大明的后患。

  于是,袁崇焕“通敌卖国”的布告,被张贴在北京大街小巷。

  客观地说,崇祯皇帝要铲除袁崇焕,是因袁崇焕先斩后奏,诱杀了平辽总兵毛文龙,碰触到崇祯皇帝北方防线将领互相牵制的军事部署红线。因为政治家的思维是,袁崇焕除掉毛文龙无疑想搞一人独大,拥兵自重,与大明政权分庭抗礼。如果不趁早除掉,日后定是朝廷的心腹大患。

  在朝廷张贴的布告蛊惑下,北京城的老百姓闻之袁崇焕早已“通敌卖国”无不义愤填膺,恨不得生吃活咽袁贼的肉方解心头之怒。在朝廷强大的舆论工具渲染下,袁崇焕即便长上一百张嘴,也有口难辩,“卖国贼”的黑锅已背定,君要臣死,臣非死不可。崇祯皇帝见北京城的老百姓群情激昂,对袁崇焕恨之入骨,知道火候已到,正是诛戮袁崇焕的最佳时机。

  在依法治国的明朝,袁崇焕被大明律法判处“磔刑”(就是活剐)。

  磔刑起源于殷商时代,就是用刀活剐,将受刑人的肉,8刀、16刀、32刀、64刀、128刀割尽而亡。在明朝,磔刑则进一步攀升到千刀以上,明武宗(朱厚照)执政期间,将官拜“司礼监掌印太监(内相)”刘瑾判处凌迟4200刀,分三日割死。哪知刘瑾被割肉3357刀,第二日而亡。在中国历史上,刘瑾是被判处磔刑刀数最高,又是被割肉刀数最多而亡的人。

  1630年9月22日,袁崇焕在北京莲花河的甘石桥被割肉3543刀而亡,超越了刘瑾被割肉3357刀而亡的刀数。由此可鉴,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仇恨就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袁崇焕悖逆皇意,落得如此结局实为可悲。

  明末作者张岱所著纪传体明史《石匮书后集》,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情景如实记载: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,寸寸脔割之。割肉一块,京师百姓从侩子手争取,生噉之。侩子乱扑,百姓以钱争买其肉,顷刻立尽。开膛出其肠胃,百姓群起抢之;得其一节者,和烧酒生啮,血流齿颊间,犹唾地骂不已。拾得其骨者,以刀斧碎磔之。骨肉俱尽,止剩一首传视九边。

  翻译成通俗文:袁崇焕被绑到西市受凌迟酷刑,他身上的肉每割下一片,京城的老百姓就从刽子手的手里抢夺过去,生吞了。然后刽子手开始在袁崇焕身上胡乱砍,老百姓就争相买他的肉,顷刻间,就将他的皮和肉割剐完了。随后,刽子手又开膛破腹,把肠子挑出来,老百姓又去哄抢,得到一节肠子的人,就借着烧酒生吃,即便血流满牙齿和腮帮子,老百姓仍骂声不断。捡到骨头的人,用刀斧砍碎砸碎,到最后骨肉都没有了,只剩下一具头颅,准备拿到边疆去示众。由此可见,其状何其惨烈。

  不难看出,记录这段情景的作者张岱,恐怕是受到朝廷布告蛊惑的影响,却是怀着对袁崇焕极大的仇视写下如此记录,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满满的恨意,给人一种诛戮袁崇焕,无不令人“拍手称快”的感觉。

  哪知,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,史学界的学者都认为崇祯皇帝“诛戮忠良,自毁长城”,将袁崇焕塑造成一代名将,一代英雄,压根就没站在政治家的立场上,客观剖析崇祯皇帝的心里活动。皇帝忌讳的是一人权力独大,考虑的是制衡权力,无论文臣武将都不能碰触这条红线。

  在袁崇焕被诛戮十四年后,1644年4月25(三月十九)日,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城略地,明朝的帝都北京城被大顺军攻陷。而远在沈阳的清朝政府并没派一兵一卒,来协助大顺军围攻北京的明朝政府。

  一代勤政“英明”的崇祯皇帝,眼见大势已去,为不愿做亡国奴,将妻子和儿女杀死后,落难来到北京的景山,禁不住一阵仰天长叹,为保住皇室尊严,视死如归,在煤山一株长势茂盛的歪脖子柳树上自缢身亡。

 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之初,兵不满二万,由此可见明朝北京城的守军已严重不足。崇祯皇帝自缢,明朝灭亡。李自成下令,在北京东华门外设厂公祭,然后将崇祯皇帝“礼葬”,葬于田贵妃墓中。

  大顺军领袖李自成命令麾下将领,左都督刘宗敏主持对明朝官吏拷掠索饷。在刘宗敏的酷刑折磨下,明朝官吏被迫交出白银共七千余万两。《明史》记载明朝每年入国库的白银约300万两,其他以纳粮上缴的。如果将粮食换成货币来计算,明朝每年入国库的白银约2000万两。

  显然,明朝官吏在刘宗敏的酷刑折磨下,交出白银共七千余万两是搜刮的民脂民膏,贪污腐败的不义之财。想当初,崇祯皇帝为筹集军饷,才筹到区区20万两,明朝官吏大都叫苦连天,说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。如果当年崇祯皇帝以雷霆手段反腐败,把明朝官吏不劳而获的七千余万两白银,效仿刘宗敏的手段逼迫交出来用于壮大军队,明朝不可能灭亡。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。明朝灭亡恍如明镜,官吏大肆贪腐是灭朝的前奏。
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